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实盘配资炒股最新
在9月6日晚结束的亚洲杯预选赛中,中国U23国青队以10-0的悬殊比分击败了实力羸弱的北马里亚纳群岛队。然而,这场大胜,却并未给球迷带来期望的酣畅淋漓之感。比赛过程呈现出鲜明的“割裂”状态,上半场仅入1球,队员表现拘谨,下半场则狂轰9球,但即便在进球如麻之后,年轻球员们脸上仍难觅放松与自信,反而弥漫着一种肉眼可见的“紧张感”。这种矛盾的现象,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国足球目前面临的困境。
上半场,中国队一开始就打破了僵局,但被判越位进球无效,此后,自知实力悬殊的马里亚纳群岛队开始全员密集防守、压缩空间。阵地战极度考验球队的传球精度和球员撕扯空间的个人创造力,而这恰恰是长期缺乏高质量比赛历练的中国年轻球员最薄弱的环节,他们习惯于在开放空间中冲刺,却难以在狭小空间内通过精妙配合撕开防线,因此显得办法不多,传球失误频频,而多次射门都偏得离谱或者软弱无力,显示出基本功的欠缺。
中场休息后,比赛的转折点一方面源于王钰栋的上场,技术和意识明显高出一筹的他参与了7粒进球,一方面利用犀利的个人突破扯开防线,一方面精准的传球多次为队友送出炮弹。另一方面,还源于对手体能的崩溃。北马里亚纳群岛队球员并非职业球员,其体能储备完全无法支撑90分钟的高强度防守。下半场,他们的回追速度下降,压迫性降低,才给了国青更多“拼刺刀”的空间。凭借身体和职业训练的基础优势,国青利用速度和个人能力多次冲击,进球才接踵而至。
上下半场判若两队的怪异状态,也从球员们的脸上可以感受到,进球后的国青队员们难展笑容,显得拘谨不安。不管进不进球,球员为何都如此紧张?其根源,还是在于他们身处的巨大压力环境。这批U23球员是中国足球“金元时代”后青训成果的体现,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在俱乐部面临“无球可踢”的尴尬境地。由于联赛政策起伏和外援挤压,他们的比赛机会严重不足。每一次入选国字号,都不是来享受足球,而是来“参加考试”的。每一个技术动作、每一次处理球,都可能被教练组、媒体和球迷拿着放大镜审视。
同时,面对北马里亚纳这样的鱼腩球队,压力不降反增。在澳大利亚14-0碾压获胜后,社会舆论和球队内部的预期不是“能否赢”,而是“赢几个”、“怎么赢”。每浪费一次机会,场边的叹息声都会加重他们内心的焦虑——“我连这种球都打不进?” 。这种压力使得他们在面对绝对机会时,技术动作更容易变形,越想发力越打不好。
而最关键的,还有缺乏比赛底蕴带来的信心不足。 真正的自信源于千百次高水平比赛的磨砺,源于对比赛局面的掌控感。这拨国青球员,能在中超打上主力的屈指可数,一部分长期坐冷板凳,还有一些在中甲踢球,普遍缺乏顶级联赛的历练,在他们的成长路径中,高质量、有竞争性的比赛数量远远不够,因此,即便面对弱旅,他们也无法产生强队球员那种从容不迫的底气,显得很紧张。相比其他队友,在中超浙江队长期占据主力位置的王钰栋就显得鹤立鸡群,在他身上,你可以看到更多的“松弛感”。
10-0的比分,掩盖不了核心问题。上下半场的差异,揭示了国青队攻坚能力的不足和对手的弱小,而全场比赛弥漫的紧张感,则是一面镜子实盘配资炒股最新,照出了中国年轻球员在畸形成长环境下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。这场比赛与其说是一场胜利,不如说是一次压力测试,结果显然不尽如人意。中国足球若想真正拥有未来,还是必须得从基层稳扎稳打,逐步提高全民参与的足球氛围,才能选拔出更多的苗子,同时,让现有的年轻球员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,改善竞赛环境。
天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